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张沛霖主任从事针灸临床、科研60余载,推崇《内经》《难经》,家学渊源而又勤求古训,衷中参西,倡导运用中医四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诊治原则,体现出传统针灸“脉因证治”的特点,主张辨病、辨经脉、辨补泻,注... 展开 张沛霖主任从事针灸临床、科研60余载,推崇《内经》《难经》,家学渊源而又勤求古训,衷中参西,倡导运用中医四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诊治原则,体现出传统针灸“脉因证治”的特点,主张辨病、辨经脉、辨补泻,注重穴位的特异性,取穴少而精,针刺手法简捷,治疗疾病。 导师注重比较。在诊疗中详查四诊,以常衡变,揆度奇衡,找出太过或不及的异常的、病理的阳性体征,作为辨经脉、辨补泻的依据。同时,将阳性体征视为证据保留,通过远端取穴,观察阳性体征在针刺前后的即时变化,从而判断辨证与治疗方案的正确以否、了解穴位的特异性、验证经络穴位的存在。其中望诊方面:观察腕、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肿胀,以辅助判断经络的虚实。尺骨小头周围软组织肿胀,为邪犯手太阳,宜泻。尺骨小头周围软组织张力低、凹陷,为手太阳经气下陷,宜补。外踝前肿胀,为邪犯足阳明、少阳,宜泻;外踩后肿胀,为邪犯足太阳,宜泻。足大趾是向上翘,为邪犯足厥阴,宜泻;若足大趾向下屈,为足太阴经气不足,宜补。观察冲阳穴周是否有隆起。若隆起则判断为足阳明经气阻滞,宜泻。触诊方面:若触扪风府拘挛,为督脉有风,宜泻;若天柱拘挛,为太阳有风,宜泻;若风池拘挛,为少阳有风,宜泻。若角孙、率谷线有肿胀、结节,为少阳血络阻滞,宜泻;头维穴周有肿胀、结节,为阳明血络阻滞,宜泻。若尺侧厚于桡侧,判断为手阳明经气不足,手太阳经气阻滞。触诊穴位压痛、结节、肌肉的隆起、凹陷、张力、寒温,以判断经气的虚实。冲阳穴隆起,提示足阳明经气阻滞于下,宜泻。通天穴凹陷,提示足太阳经气不足于上,宜补。大陵穴周肌腱拘挛,提示手厥阴经气有余,宜泻。在脉诊方面:导师将脉象归纳为八种: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其中,虚实为总脉,为脉的充盈度,用来定性;浮沉定表里;迟数定寒热;滑涩为脉的流利度。观察、比较太阳脉、耳门脉、大迎脉、寸口脉、神门脉、合谷脉、趺阳脉、太溪脉、太冲脉的充盈度、流利度,为经络辨证提供依据。注重耳门脉、寸口脉、趺阳脉的上下比较,以判断气机升降正常以否。耳门脉、寸口脉、趺阳脉三者的比例为1:2:3为顺。若耳门脉较寸口脉、趺阳脉大,为气逆于上,宜泻上。若趺阳脉较寸口脉、耳门脉小,为气陷,宜补下。注重左右脉比较,选择气血偏盛、压力大的一侧,着手治疗。问诊方面:重视询问耳鸣的声音。若耳鸣的声音如“风声”、“轰轰声”、“低音调声”属实证,宜泻;若耳鸣的声音如“蝉鸣声”、“高音调声”,属虚证,宜补。注重询问有“酸痛”症状的患者,是酸多于痛,还是痛多于酸。若酸多于痛,判断为病位深及营分,针刺亦深;若痛多于酸,多病位浅,针刺亦浅。 注重因势利导,调和阴阳。导师主张根据患者不同的病证,采取与之气血阴阳状态相符的因势利导调治方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调和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体现在阴阳脉的转换方面。 重视穴位特异性的治疗作用,力求专穴向导,直达病所,是其取穴少而精的原因之一。针刺操作执简去繁,主张腧穴定位要准,针刺深度要到位,补泻要简捷。 张沛霖主任辨病辨证辩经脉治疗震颤麻痹的经验总结:导师认为本虚是震颤麻痹发病基础,病位在脑。以足太阳与督脉经气不能充养脑髓为主。跷脉主司肢体运动的功能异常为辅。根据震颤麻痹的特点,张沛霖主任创新性地增加了强直、震颤特征的检查方法:拇食指尖对齐、靠拢震颤检查法、手指震颤、强直检查法、指腕强直检查法、点鼻试验。导师根据现代医学的临床分期,结合中医辨证、辨经脉治疗本病。观察90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6例,占17.78%;显效:29例,占32.22%;好转44例,占48.89%;无效11例,占12.22%,总有效率为87.78%。一、二期治愈率为43.24%;三期以上治愈率为0。可以看出,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病情越轻,治愈的概率越大。对于四期患者针灸治疗可改善震颤、强直某一症状,五期者仅可即时改善症状。所以仍需加强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疗效。 张沛霖主任以经络辨证治疗耳鸣的经验总结:导师运用现代医学知识结合中医经络理论,提出耳鸣的产生是由于手足三阳经气升降失常,导致“耳周板块”(下颌骨板块、颞骨板块、颈椎板块)位置改变,耳内三块听小骨的位置随之变化,声波传导异常,产生耳鸣。导师在诊疗中重视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辨病。在诊疗中注重经络珍查以辨证。其中,望诊翳风穴、耳周、望天柱、下颌角、尺骨小头周、踝关节。问诊:耳鸣的声音。触诊:颞区:颈椎:耳后、腕关节。脉诊以寸口脉为主,辅以耳前脉、太阳脉、太溪脉。自创简便诊法区分气导受阻、骨导受阻、耳咽管堵塞三种因素出现的耳鸣。治疗注重补虚泻实,先远后近,重视中渚、天牖穴。观察76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8例,占30.26%;显效:25例,占32.90%;好转26例,占34.21%;无效2例,占2.63%,总有效率为97.37%。观察到,76例门诊耳鸣患者中,符合“耳周板块”者有75例,占98.68%,总有效率为98.67%。可见在临床中“耳周板块”的假说得到验证。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但缺少针刺前后,三块听小骨的位置变化的客观依据。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观察耳鸣与“耳周板块”、中耳三块听小骨的位置的联系,探索针刺治疗耳鸣的作用机理。 张沛霖主任治疗急性基底节区脑梗塞临床研究的目的:选用具有特异性的手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急性基底节区脑梗塞患者,观察第一次针刺前、后,第7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残程度、颈内动脉系统血流状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66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3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采用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支持疗法,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改善脑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选用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常规药物。其中治疗组选用具有特异性的手足少阳经穴:完骨、天冲、率谷、浮白、承灵、阳溪、中渚、悬钟、足临泣针刺。对照组选用: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针刺。治疗组、对照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7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0.90%,与对照组有效率75.75%相比,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程度无差异(P>0.05),第一次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程度无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病残程度无差异(P>0.05),第一次治疗后两组病残程度无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病残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异常动脉总数无差异(P>0.05),第一次治疗后两组异常动脉总数有差异(P<0.01),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异常动脉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手足少阳经穴可有效改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的血流状态,有利于恢复基底节区的供血,改善神经功能,减少病残率,临床疗效确切。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