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为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我国决定举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融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为一体,其培养过程已远非某个单一主体所能承担,研究生创新... 展开 为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我国决定举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融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为一体,其培养过程已远非某个单一主体所能承担,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更加广阔的创新实践时空区域。受德国师徒式和美国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现有培养模式在建设创新国家战略的时代诉求下自我封闭的局限日益明显,学科壁垒成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主要培养障碍,难以满足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需求、完成教师专业化重要使命。因此,高等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优质学校和其他教师培养培训结构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多主体、多要素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发展的时代诉求。 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是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改变“高墙自闭症”,通过打破各项创新体制壁垒,突破专业、学科封闭边界,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以使各培养主体充分释放各项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深度合作的理念、范例、方法。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具有培养创新目标的战略性、创新系统的开放性、创新价值的公益性、创新主体的共赢性、创新资源的互补性等品性特征,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价值旨趣在于彰显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色、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化,实现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共同发展。而创新理念、搭建平台、优化过程、探索机制、提升绩效、营造氛围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追求的基本目标。 世界发达国家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为了使研究具有国际的视野,本研究在比较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四国教育硕士的类型、培养目标、招生录取方式的基础上,从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开放灵活多样的课程、参与体验的教学体系、相互协作的导师团队、多元严格的学位评价方式、内外结合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分析了西方教育硕士的培养特色,在重新审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制度合理性的基础上、从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硕士学位体系、探索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建立内外结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了西方国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启示。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专业认同、培养制度、课程、教学、师资、学位论文、学业成就、就业前景八个维度,在部属师范大学、部属综合大学、省属师范大学、省属综合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院校中选择10所大学调查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了解度和认同度还有待增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都应深入思考,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层次、类型和招生录取方式还较为单一,高校与政府、行业、基础教育优质学校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急需优化,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实践价值取向都还不够明显,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很好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缺乏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的衔接,全日制教育硕士对鲜活的教育实践的体验与感悟尚需加强,专业能力训练的实践场域尚需拓展,研究生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之间需要明确责任和深入沟通。尽管各培养高校都比较注重对过程监控,培养环节都相对严格规范,但缺乏较为全面、科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社会和行业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缺乏有效的外部监控和保障。根据调查与访谈,本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不同程度地存在身份认同尴尬、培养模式雷同、学科协同缺位、行业责任旁落、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 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本研究认为应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研究型中小学教师,通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慧眼与心智的彰显、研究话语与范式的转换,实现教师职业胜任力与研究能力的共生;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录取方式可以探索推荐免试、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相结合、申请审核等不同类型选拔方式,实现从雷同到多元的裂变;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可以通过协同行业专家设置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的培养方案,突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平台,摆脱单一师徒规训的束缚、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导师队伍,构建指导与体验互补的多元教学体系,高扬科研的实践品性,倡导强化应用导向的多种学位论文撰写形式,推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与教师资格认定的有机衔接,实现培养过程从学理崇拜到实践智慧的回归;为消解“高墙自闭症”、高校应着力借助社会和行业的资源,从中小学培养工作站、专业成长共同体、UGIS培养联盟等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平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需要强化质量在全日制教育硕士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建立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信息分析和预警系统,发布质量报告,探索内外结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质量培养保障体系。 本研究认为机制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模式各核心要素有效运行的基础。本研究在综合借鉴“三螺旋”理论、非零和合作博弈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考量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诉求,从理念引领、战略协同、信任激励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动力机制、从组织管理、利益分配、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等方面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支撑机制,从制度设计、资源投入、文化侵润、氛围营造等方面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