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于上前牙单颗缺失且伴有上前牙区颊舌向中重度骨缺损的患者,往往采用从患者口内不同部位取骨,行onlay植骨术来改善患者的骨缺损状况,本研究主要探讨从患者口内不同部位取骨时对onlay植骨效果的影响. 方法: 收集自2015.09~2016.09于...
展开
目的: 对于上前牙单颗缺失且伴有上前牙区颊舌向中重度骨缺损的患者,往往采用从患者口内不同部位取骨,行onlay植骨术来改善患者的骨缺损状况,本研究主要探讨从患者口内不同部位取骨时对onlay植骨效果的影响. 方法: 收集自2015.09~2016.09于河南省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上前牙单颗缺失且伴有上前牙区颊舌向中重度骨缺损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8.6±7.5岁,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A组患者行颏部取骨onlay植骨术,B组患者行下颌磨牙后区取骨onlay植骨术,观察并记录患者供骨区与受骨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患者于6个月后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种植体30颗,所有患者均于onlay植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拍摄CBCT测量两组患者骨缺损区钛钉中点、钛钉中点上2mm、钛钉中点下2mm三个位点处颊舌向骨量,计算出三个位点处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时的骨增加量,术后6个月与术后即刻相比时的骨吸收量、骨吸收率,并比较A.B两组患者在三个位点处的骨吸收率的大小,种植体植入术后3-4个月行Ⅱ期手术,3-4周后行ISQ测试,若数值大于70,则行取模并完成上部修复.修复后随访12个月,于3个月、6个月、1年时观察并记录种植体存留率(CSR)及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情况,主要包括边缘骨吸收(MBL)、改良菌斑指数(mPLI)、探诊出血(BOP)、探诊深度(PD).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与术后即刻三个位点处的颊舌宽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A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三个位点处的颊舌向骨增加量分别为:3.44±0.57mm、2.77±0.41mm、3.64±0.60mm.B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三个位点处的颊舌向骨增加量分别为3.37±0.57mm、3.04±0.58mm、3.70±0.61mm,两组患者的骨量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A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与术后即刻相比三个位点处的颊舌向骨吸收量分别为0.57±0.27mm、0.69±0.27mm、0.95±0.24mm,三个位点处的骨吸收率为9.35±5.23%、12.03±6.10%、14.12±5.95%.B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与术后即刻相比三个位点处的颊舌向骨吸收量分别为0.37±0.13mm、0.51±0.16mm、0.69±0.18mm,三个位点处的骨吸收率为7.11±3.74%、9.23±5.31%、10.16±3.79%,两组患者的骨量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个位点处的骨吸收率A组均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A组患者所植入的15颗种植体ISQ平均值为78.72±1.59,B组为78.64±1.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所植入的30颗种植体,在1年的随访期内均未出现松动、脱落,参照Buser等提出的标准,两组患者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 6.A,B两组患者在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3个随访时间点上的MBL、mPLI、BOP、PD数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PLI、BOP、PD在不同随访时间点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BL数值均随着时间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7.供骨区的术后并发症:A组中术后4例患者出现下前牙感觉异常,发生率为26.7%,患者未行任何治疗,6个月后异常感觉消失.B组中2例女性患者在经过1周的抗炎治疗后,术区仍存在比较明显的肿胀,患者未行任何治疗,2周后术区局部肿胀情况基本消失. 受骨区的术后并发症:A组中术后1例患者出现伤口裂开,发生率为3.3%,移植骨块未暴露,伤口未感染,给予局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3天. 结论: onlay植骨技术对于改善上前牙区颊舌向中重度骨缺损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术后效果具有可预见性.对上前牙区颊舌向水平骨量不能满足种植体直接植入的患者,可以采用先行onlay植骨术,待骨缺损区骨量恢复后,再行种植体植入术的分阶段手术方式.下颌磨牙后区的块状骨比颏部的块状骨具有更小的骨吸收率.行onlay植骨种植修复的患者,其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状况能长时间维持稳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