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清嘉庆元年(1796年)南县地花鼓诞生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乌嘴乡,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南县地花鼓以独特的艺术特征、鲜明的地域特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湘北洞庭湖区汉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一块瑰宝。南县地花鼓既是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又是一种文化现... 展开 清嘉庆元年(1796年)南县地花鼓诞生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乌嘴乡,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南县地花鼓以独特的艺术特征、鲜明的地域特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湘北洞庭湖区汉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一块瑰宝。南县地花鼓既是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当地人民的艺术智慧,倾注了民间老艺人的代代心血。由于舞蹈的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南县民间老艺人用其特殊的身体语言将这门活态艺术一代代地记录下来。近几年在益阳市委市政府和南县县领导的带领下,南县地花鼓得到了保护性挖掘,基本上保留了其原有的文化风貌,并成为当地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2011年南县地花鼓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从南县地花鼓产生的文化生态环境、起源和发展状况出发,概述南县地花鼓舞蹈的基本生存状况;第二章从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表演形式、音乐形态、舞蹈形态特征和舞蹈的审美特征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艺术特征;第三章从南县地花鼓舞蹈的内在文化核心和外在文化架构两方面来阐述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功能;第四章是初步了解当地政府对南县地花鼓的保护措施和传承现状,笔者对当今南县地花鼓舞蹈的创新传承之路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旨在对南县地花鼓舞蹈进行比较深入的考察、梳理与探索,从其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舞蹈形态特征、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几方面进行探析,注重利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实践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学科交叉和多元文化视野的角度,对其所承载的历史源流、舞蹈艺术特征、民俗特征及其现状予以考察。对南县地花鼓的充分挖掘和保护研究,是对湖南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补充,是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一种尊重。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不局限于对南县地花鼓舞自身舞蹈艺术特征的研究,还对其舞蹈文化特征进行分析,从当地的民俗民风出发,探究民俗对湖湘舞蹈文化的影响及其所包含的独特身体语言魅力,力图进一步有效地推进洞庭湖区的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