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多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若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大肠上皮化生和腺体异型增生,则具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目前我国萎缩性胃炎的平均发病率高达13.8%,其地域特色非常明显,在这些胃癌高发地...
展开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多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若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大肠上皮化生和腺体异型增生,则具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目前我国萎缩性胃炎的平均发病率高达13.8%,其地域特色非常明显,在这些胃癌高发地区,肠化型萎缩性胃炎转变为胃癌的发病率最高达到29.7%。多数研究者认为,环境因素在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病中起主要的作用,其中饮食因素(居民都喜食咸鱼、腌制蔬菜和海产品等)尤为重要。 目的:对舟山本岛和岱山海岛地区居民近年来的胃粘膜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患者在年龄、性别、HP感染、肠化程度、伴随异型增生等病变特点,寻找肠化型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相互关系。模拟海岛特色饮食及可能诱导胃黏膜损伤的饮食因素建立动物模型,通过观察不同组别实验小鼠胃粘膜损伤的程度,提示海岛相关饮食中导致胃粘膜病变或诱发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 方法:分三步进行:首先,收集和整理海岛地区各医院近年来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次,将实验小鼠分为五组,用食物喂养方法,分别建立胃粘膜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组别实验小鼠胃粘膜损伤的程度;最后,筛选一部分临床病理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年龄段的肠化型萎缩性胃炎和部分胃癌患者的胃粘膜进行抑癌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分子学标记。⑴收集和整理海岛地区各医院近年来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总结舟山定海区四所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两年间的胃镜活检标本,对4327例萎缩性胃炎和543例胃癌患者进行性别、年龄、HP感染、肠化程度、伴随异型增生情况及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发病部位进行对比分析;收集、整理岱山县医院2006—2011年6年内23114例胃粘膜资料进行分析,对21254例胃炎和486例胃癌患者进行性别、年龄、肠化程度、伴随异型增生情况以及癌前病变和胃癌的发病部位进行对比分析。⑵建立动物模型:模拟海岛特色饮食,增加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的饮食因素建立动物实验模型,观察实验小鼠的生存质量和胃黏膜损伤的病理特点,发现海岛饮食中可能导致胃粘膜疾病的因素或诱发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因素。⑶筛选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舟山医院病理科30岁—60岁不同年龄段的萎缩性胃炎72例、胃癌102例病理标本进行肿瘤抑制基因Runx3的分子学检测,在102例胃癌标本中进行了增殖细胞中的核抗原ki67的分子学检测。特别是对伴肠化和异型增生的病例进行新型抑癌基因RUNX3与核增殖抗原ki67的跟踪检测,总结萎缩性胃炎到胃癌发病过程的规律,以寻求海岛地区青年人胃癌的发病环节和发病机制。 结果和结论:①对舟山本岛的病理资料分析显示:萎缩性胃炎发病女性高于男性;肠化型萎缩性胃炎发病年龄依次为50岁组>60岁组>40岁组;HP感染男女比例1:2.6,年龄特点为50岁组>30岁组>40岁组;萎缩性胃炎伴轻度异型增生高发年龄段为30-39岁,中度异型增生高发年龄段为50-59岁。对岱山医院的23114例胃镜病理资料分析显示:慢性胃炎的发病男女比例为1:1,浅表性胃炎4820例、粘膜慢性炎伴肠化11570例、萎缩性胃炎4736例。胃炎高发年龄组依次是41-60岁组>21-40岁组>61-80岁组>0-20岁组。胃癌486例,男性是女性发病的两倍;41-60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本组资料提示,海岛居民肠化型胃炎和男性胃癌的高发可能与环境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②动物模型研究显示:五组实验结果显示,海岛相关饮食因素诱导胃粘膜损伤的病变程度从重到轻依次是:变质虾蟹组>鱼内脏组>鱼胆汁污染饮食组,和其他各组相比,海产品食物搭配组的小鼠生长最健康,其繁殖能力旺盛。说明合理搭配和用正确的方法食用富含蛋白质的海鲜类产品,可以增强体质。③免疫组化实验研究了各个年龄段萎缩性胃炎伴轻度、中度、重度肠化的RUNX3表达,发现随着肠化的程度加重,RUNX3抑癌基因的缺失越明显;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分子表达显示ki67的反应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在低分化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远高于分化较好的肿瘤组织,提示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肿瘤的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