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将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上了日程。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中关于文本的开放性和阐释的不可穷尽性理论对译者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本文从现代阐释学入手,研究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方... 展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将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上了日程。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中关于文本的开放性和阐释的不可穷尽性理论对译者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本文从现代阐释学入手,研究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方面之一,即译者的译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 以现代阐释学为视角出发点,本文引入现代阐释学中的核心观念—理解的历史性,偏见及视域融合等—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进行关联,以此来探讨在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方面译者主体性的表现。论文提出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是译者在翻译活动时的一种前理解或偏见,是译者的视域组成部分。这是由于理解的历史性造成的。论文证明了译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及读者意识创造出来的译本的合理性。 本文利用理论分析及应用的方法,先分析了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存在的历史特定背景,再提出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基于特定历史背景的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就是译者阐释前的一种前理解或者偏见,最后用个案研究并应用视域融合观念来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译本,分析了译者基于译入语文化意识的主体性体现。而译者的读者意识是译者译入语文化意识的重要方面,本文应用阐释学及接受美学的观念来研究译者的读者意识,先分析了译者对于译入语文化中的读者需求的考虑,再用个案研究来分析译者如何发挥读者意识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 最后发现由于历史性的约束,译者的偏见,在论文中主要指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及读者意识,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读者视界永远无法完全重合,一个译本就是一个时代创造的偏见,好的、严肃的译本应是该时代认可的合法的偏见,并且也是译者与原文本在该时代视域融合的结果。 阐释学的观点有利证明了翻译批评必须考虑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与读者意识方面的主体性发挥,此研究有利于改善人们鼓励译者在翻译时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尤其是发挥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充分调动其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同时,也对于翻译批评有借鉴意义,人们必须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评价译者的劳动。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