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17-18世纪正值海上贸易鼎盛时期,中国瓷器在欧洲、日本等地热销。欧洲因其扩张之势,意图打造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体,故对先进神秘的中国文化产生猎奇心理,由此瓷器成为欧洲人热烈追捧的对象,掀起一阵“中国风”热潮。“执伞人物”在中国传统瓷器装饰... 展开 17-18世纪正值海上贸易鼎盛时期,中国瓷器在欧洲、日本等地热销。欧洲因其扩张之势,意图打造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体,故对先进神秘的中国文化产生猎奇心理,由此瓷器成为欧洲人热烈追捧的对象,掀起一阵“中国风”热潮。“执伞人物”在中国传统瓷器装饰中往往具有特定内涵,后在不断外传的过程中被欧洲、日本吸收创新,尤其在欧洲被赋予“中国符号”的意义。中日文化相近,执伞人物图像本多有相似,然大和民族内外有别的文化信条使其萌生异体;中欧文化相背,艺术观念差异使其图像各具特色。而当时日欧对中国陶瓷艺术的推崇,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让执伞人物图像的设计经历“调适”的过程,获得“相融”的结果,呈现不可分割的“异”与“同”两个部分。本文将中、日、欧三地瓷器上的执伞人物图像进行比较,梳理图像要素设计特征与艺术特征;得出其中异同,继而分析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缘由,从中总结出此类图像表象形式与深层内涵两个层面的设计思维。旨在从这一时期中外瓷器上执伞人物图像设计中,探究不同文化对同一物象的接纳与运用,为当代艺术设计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在创作中的应用提供可参考的塑造模式。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本课题来源、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做出系统归纳,指出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并对本文中的相关概念予以界定;第二部分以17-18世纪中外瓷器上执伞人物图像的产生为研究重点,分别阐述中、日、欧三地瓷器上此图像的起源、运用、形成、演化及流行,可以得出日本、欧洲瓷器上这类图像与中国传统瓷器上的有密切关联,此图像之所以在日本、欧洲大肆流行,是因其所具内涵和当时日、欧的民族文化、时兴风格等有相契部分,这也是后文得以分析三者之间异同的契机所在;第三部分以17-18世纪中外瓷器上执伞人物图像各要素设计特征为比较对象,分析其中人物构成、伞形象以及场景设计的特点,以此明确当时经济文化的多方互动下,瓷器图像呈现糅杂与多元化之态;第四部分以17-18世纪中外瓷器上执伞人物图像的艺术特征比较为主,分别从构图、设色两方面入手。东西艺术素来差异显著,在执伞人物图像中多有反映,然因此类图像在各国间的商业流通,亦可见其在不同民族审美要求下互相借鉴与融合的过程;第五部分从社会文化方面解析17-18世纪中外瓷器上执伞人物图像设计呈现异同的缘由。中、日、欧在全球化贸易中扮演不同角色,中国作为瓷器文化输出的主要阵地,以瓷为媒,让日本与欧洲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产生认同,在学习模仿瓷器图像的同时,不同程度的将其文化艺术纳入自身设计范畴,产生一批内涵趋同的产品;三地不同的文化根源是执伞人物图像呈现异态的根本缘由,一方面表现为制图时本国习惯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为了满足本国人民的某种“视觉期待”,通过“调适”图像要素形成类似中国的表象或自身的接受。当然,联结的国际环境使得执伞人物图像的异同相辅相成,不相割裂,成为导致执伞人物图像设计出现三、四部分所述特征的根本。 本文以比较17-18世纪中外瓷器上执伞人物图像的各要素设计特征、艺术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发现其中异同;进而对这一时期中外瓷器上执伞人物图像设计进行系统分析,既可探索同类图像在不同地区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可窥见各国瓷器图像设计在交流中借鉴、融合、创造的一般规律,以此对中外瓷器装饰图像研究领域进行补充。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