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鄀国是商周时期的古老国族。传世文献中关于都国的记载较少,殷商时期的若族资料更是匮乏。学界主要依据都国青铜器以及简文材料对都国的历史地理文化进行专题研究,但缺乏系统的资料收集和综合性的探研。本文收集整理了都国青铜器材料,结合都国文献... 展开 鄀国是商周时期的古老国族。传世文献中关于都国的记载较少,殷商时期的若族资料更是匮乏。学界主要依据都国青铜器以及简文材料对都国的历史地理文化进行专题研究,但缺乏系统的资料收集和综合性的探研。本文收集整理了都国青铜器材料,结合都国文献材料及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都国铜器的文化特征,族属及历史地理等问题。全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首先就鄀国青铜器进行类型学研究及分期。都国铜器共分为三期,第一期的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晚段。第一期典型器类有鼎、簋、方彝、爵等,主要以食器和酒器为主。一期铜器形制、纹饰和铭文风格不仅带有殷墟四期铜器特色,还具有典型的姬周文化特色。第二期的年代为西周中期晚段至春秋早期晚段。这一期形制和器类虽与第一期相比变化不大,但铭文字体上产生变化,如这一期铜器的铭文字体开始变长。第三期的年代为春秋早期晚段至春秋晚期晚段。这一期的都国铜器较前两期来看,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例如器类上出现了楚式缶、铸铭的戈、戟,流行的纹饰为蟠螭纹及蟠虺纹。这一期的鄀国铜器表现出典型的楚系铜器特征,与其受楚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其次对都国不同阶段典型有铭铜器及铭文内容进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都国铜器铭文中关于鄀国国君称谓的变化。不同的称名方式体现了鄀国文化面貌由姬周文化逐渐转变为楚文化。 第二章是关于鄀国族属源流的讨论。首先是对都国的族源发展进行探讨。关于允姓都族的起源,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为若水起源说;二为允姓之戎说。经过对文献资料的辨析考证,我们赞同若水起源说。据铜器铭文中所见的都国国君,郭沫若先生提出的都国国君世系较为准确,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都国国君世系为:哀公→晨公→屖孟公(孜人)→平侯。对史籍中观氏一族的族源及世系进行考析后,认为楚观氏一族应出自允姓都国,并非出自姒姓观氏。其次将山西闻喜县酒务头匿族墓地出土的“匿族”铜器材料与早期若族铜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商代若族铜器的年代与酒务头墓地M1的铜器年代相同,均属于殷墟四期。两者的器物形制、文化特征都带有殷商晚期的特点。早期若族发源于河南汝水,商晚期活动在商王畿周围,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根据酒务头墓地现阶段刊布的考古资料,匿族是晚商时期物质文化、经济水平较高的国族。但依据目前的考古证据难以证明匿族与都国存在关联。 第三章主要就都国历史地理问题进行综合探讨。首先对上、下都的地望进行考辨。都国在西周中晚期便已经存在上下都之分。上都铜器年代由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期,铭文中也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国君世系。关于上、下部的地望存在争议,共有三种观点。我们认为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即西周时期的上都地望,在今西峡县城以西五十里的丁河古城,下都即为商密之都。其次对楚上都县的地望进行辨析。通过分析,我们赞同徐少华先生的观点,即公元前622-公元前613年,因秦楚之战,楚人占领都国故地商密后将其置为楚上都县,并将都国遗民南迁至楚国腹地。南迁鄀国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乐山关的罗山遗址。楚昭王所徙鄀都为古鄀国商密。另外,对都国铜器中含有特殊纪年格式的铭文进行讨论。都国的铜器铭文中使用的“都正”不属于夏正。从鄀国使用自身历法这一现象来看,鄀国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仍存有一定的文化、政治实力。 都国从殷商晚期一直发展至春秋中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是都国的强盛阶段,政治、文化和对外交往方面都十分活跃。春秋中期以后,都国被楚兼并,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