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建国以来,安徽境内发现的汉墓数量多,类型丰富,分布范围广。本文在前人对安徽汉墓区域性分期的基础上,将安徽汉墓分为五期六段,即西汉早期前段与后段、西汉中期、西汉晚期前段与后段,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 以分期为主轴,本文首先分析了安... 展开 建国以来,安徽境内发现的汉墓数量多,类型丰富,分布范围广。本文在前人对安徽汉墓区域性分期的基础上,将安徽汉墓分为五期六段,即西汉早期前段与后段、西汉中期、西汉晚期前段与后段,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 以分期为主轴,本文首先分析了安徽汉墓的墓葬形制与葬具,发现各类型墓葬的演变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西汉晚期前段完成了由西汉早期的竖穴土坑墓向第宅化的砖室墓和石室墓转变的变革。葬具方面,木棺比较普遍,石木混合葬具比较少见,木椁则经历了封闭式木椁—开放式木椁—仿阳宅式木椁的发展演变过程。 随葬品研究方面,本文分陶瓷器、漆木器、铜器、铁器、玉石器等分别进行了分析。各期的陶器组合不同,陶礼器组合由种类齐全向仅有部分器类、再向逐渐消失演变;陶模型明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硬陶和瓷器在安徽汉墓中出土数量均较少,比较常见的硬陶器有鼎、盒、罐、罍等,基本不成组合;常见瓷器种类有碗、钵、罐等,且多随葬于A Ⅰ/Ⅳ式砖室墓和C 型砖室结构墓中。漆木器均出土于木椁墓中,其种类、数量以及加工工艺和墓葬规模、墓主等级具有一定关系。铜器以铜镜、带钩等日用器最普遍。随葬玉器的多寡及精美程度也与墓主身份有密切关系。铁器类随葬品则经历了由西汉早/中期以工具和兵器为主,生活用器较少到东汉中晚期生活用具类铁器比重增大,工具类铁器减少的转变。 石器类随葬品数量很少,流行于文景之后。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与安徽汉墓相关的三个问题。 一、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及其组合的差别,发现以淮河为界,可将安徽汉墓分为两区:一是皖北地区,另一个是淮河以南地区。在保持基本范围稳定的情况下,各期汉墓的分区范围有一些细微变化。西汉时期,上述两区汉墓的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而到东汉时期,这两区汉墓的特征逐渐趋同。在汉墓发展的一般规律上,这两个地区基本一致;墓葬形制上,均由早期的土坑墓向“第宅化”室墓演变;随葬品方面,陶礼器逐渐被明器取代。 二、本文将安徽汉墓与周边各区汉墓进行了比较。分为鲁南地区、苏北地区、豫东地区、鄂东地区、赣北地区、浙西北与苏南地区五个地区作了比较,各地区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三、安徽汉墓的墓葬等级与墓主身份。西汉时期,安徽汉墓可以分为六类,分别对应六个等级:第一等级,大致相当于诸侯王级别;第二等级,大致相当于列侯级别;第三等级,大致相当于地方级最高行政长官或富甲一方的地方豪吏; 第四等级,大致相当于西汉县丞以下的地方官吏或小地主;第五等级,大致相当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庶民;第六等级,大致相当于平民。东汉时期,安徽汉墓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大致相当于列侯级别;第二等级,大致相当于两百石到六百石的官吏或大地主;第三等级,大致相当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庶民墓;第四等级,大致相当于平民墓。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