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相对于中原地区成批出土的青铜器来说,皖南青铜器数量少,一直只有一些零星出土,而且很多青铜器的资料也未公开发表,因此对皖南地区青铜器的系统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 本文首先对皖南地区发现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34件青铜戈以及34件青铜矛进... 展开 相对于中原地区成批出土的青铜器来说,皖南青铜器数量少,一直只有一些零星出土,而且很多青铜器的资料也未公开发表,因此对皖南地区青铜器的系统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 本文首先对皖南地区发现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34件青铜戈以及34件青铜矛进行了类型学分析。根据这些兵器的不同类型,首先将青铜戈分为A、B、C三型,共十二式。其中A型戈有14件,为长条形援,直内,戈的援上刃与内上缘大体平行或在同一水平直线上,根据援和内等细部特征以及有无纹饰等特点,又可分为五个式别;B型戈有13件,长条形援,直内,戈的援上刃与内上缘不平行,根据援与刃的细部特征以及纹饰特点,将B型戈分为六个式别;C型戈共7件,此型戈型制基本相同,援较窄长,援中起脊,都为长胡或中胡,阑侧三到四穿,其中援穿为方形或圆形,在援穿上方有一鼻饰,长方形内,内上有一长条形穿,有的戈内上还有纹饰。 青铜矛可分为A、B、C、D、E五型,共十五式。A型矛数量最多,共有20件,矛身呈狭叶状,骸部銎口内凹。根据矛身叶的不同型制、骸部形状和长短以及纹饰等细部特征,初步将此型分为七个式别;B型矛为7件,矛身也为狭叶形,骸部銎口齐平,矛身多比较轻薄,B型矛基本可分为三个式别;C型矛仅3件,矛身多上窄下宽呈镞形或三角形,体较厚重,骹部銎口基本齐平,可分为三式,每件为一个式别;D型矛2件,这两件矛型制基本相同,此种型制的矛矛身也基本呈柳叶形,但矛身中脊为圆凸形,脊上起楞不通骸,骸呈圆形;E型矛仅有1件,矛身锋部呈尖弧形,中脊起棱直通骸,中脊及骹横断面作菱形,矛身两叶似侧翼,已残,銎口呈燕尾叉形。 皖南现已发现的青铜戈和矛很多都是征集或拣选而来,经过科学发掘的较少,所以缺乏地层以及伴生器物等有利于科学断代的依据。本文主要依据铜陵、青阳等几件出土于墓葬中,有伴生器物出土的几件器物以及周边地区出土的相关器物作为标准,对皖南这批青铜戈和矛的年代作出判断,并大致将这些青铜戈与矛分为三期:一期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二期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三期为战国中晚期。根据分期可以看出,皖南青铜戈和矛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一期为发展时期,戈和矛类型较少,制作略显粗糙,比较质朴;二期是皖南青铜戈和矛的成熟和繁盛时期,器型和数量明显增多,制作技术也有明显的提高,很多器物制作比较精美;三期皖南青铜戈和矛的发展趋向于稳定,类型和存世数量比二期减少,制作上也更偏向于实用性。在对皖南青铜戈和矛进行文化因素探讨时,把这批兵器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为具有中原特征的兵器,乙组为带有楚文化地区特征的器物,丙组则是具有浓厚的吴越风格的兵器;并对皖南青铜戈与矛的一些自身特征以及皖南青铜兵器铸造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初步探讨。 笔者认为,皖南在先秦时期作为吴越文化圈的一部分,在青铜兵器的制造上与江浙地区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自身的特色。首先,皖南地区青铜戈和矛的型式较多,发展序列明确,特别是A、B型戈和A型矛,从时间上来说更具有延续性;其次,皖南青铜戈与矛多数都具有吴越文化的特征,中原地区青铜兵器的风格在皖南青铜戈和矛的某些早期类型中有所体现,如A Ⅰ、AⅡ式戈以及D型矛;在BV式戈等后期的式别中也可以见到具有楚文化特征的器物;再次,皖南青铜戈与矛的某些器物也有着较鲜明的地方特色,有部分式别为周边地区所不见,如E Ⅰ式矛身两侧的似扉棱的形状,而EⅠ式戈在全身铸内凹的圆圈纹的装饰风格也很有本地特色,CⅠ和CⅡ式的短三角形矛在江浙、湖北以及中原等地区也没有发现,皖南地区则有可能是这些式别矛的发源地,而这些器物都体现了皖南青铜戈与矛的地方风格。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