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
执行
    中文(共7篇) 外文(共0篇)
    排序:
    导出 保存至文件
    [学位论文]   闫冠州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年     博士     导师: 李越         共413页
    摘要 :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显生宙以来一次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事件,期间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出现多期次的辐射,最终形成了以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为主体、高度复杂化的地球海洋生态系统。一般地,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启动过程主要表现为浮游生物革命,反映了寒武... 展开

    [学位论文]   朱学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005年     博士     导师: 彭善池         共224页
    摘要 : 本文论述了采自广西那坡坡苯和靖西果乐芙蓉统两条剖面上的三叶虫,共计24属31种,其中包括5个新属和12个新种:Akoldinioidia hewenensis (Zhou,1977)、Akoldinioidia sp.、Anderssonella cf A.granulosa Zhu&Zhou,1980、Brachyhipposide’rusantiquatus sp. nov.、Callimacropyge jingxiensis gen. et sp. nov.、Chosenia (Chosenia)papulosus sp. nov.、Decurtatus conicus gen. sp. nov.. Dictyella longispina Zhou,1977、Eosaukia tangcunensis (Qian,1983)、Eosaukia walcotti (Mansuy,1 9 1.5)、Haniwa longaZhu&Zhou,1980、Hewenia anacantha sp. nov.. Hewenia lypica Zhou,1977. Heweniacf H typica Zhou,1977、Jingxia cf J. yunnanensis Luo,1983、Koldinioidia orientalis(Mansuy, 1916)、Mansuyites guangxiensis (Zhou,1977)、Micragnostus chiushuensis(Kobayashi,1931)、Missisquoia longa sp. nov.、Missisquoia sp.、Neoagnostus sp. indet。1、Neoagnostus sp. indet.2、Postikaolishania guangxiensis gen. sp. nov.、Prochuangiahewenensis Zhou,1977、Psilocephalina sp.、Rhaptagnostus cf R..clarki maximus(Shergold,1975)、Sinosaukia daliensis sp. nov.. Sinosaukia distincta (Zhou,1977)、Sinosaukia spinellosus sp. nov.、Spinamacropyge daliensis gen. et sp. nov.、Tamdaspisjingxiensis sp. nov.、Tsinania laevigata sp. nov.. Kaolishaniidae gen. et sp. indet.。这两个剖面均位于深水页岩相区,动物群时代为寒武纪芙蓉世晚期。 保存在深水相页岩中的化石不仅精美,而且保存了大量其它方面的特征,如带有畸形的三叶虫背壳等。这些三叶虫的畸形可能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被捕食者咬伤和在蜕壳过程中造成的。前者大部分是尾部,畸形面积较大,且外形呈“W”字形;后者主要是在胸部肋节的肋刺上,面积小。 论文还记述了四对可能存在的三叶虫的性双形。Haniwa longa Zhu&Zhou,1980有两种形态:一种胸部第三肋节为大肋节,拥有长的肋刺,而另一种则没有。另一对是Tsinania laevigata sp. nov.和Dictyella longispina Zhou,1977,这两者目前唯一的区别是后者尾部后缘有一根长的尾刺,而前者没有;同时两者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演化趋势:尾部两侧的侧刺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消失。Micragnostuschiushuensis (Kobayashi,1931)亦有两种形态,一种尾部边缘有一对侧刺,另一种没有,它们亦有可能是由三叶虫的性双形造成的。最后一对是Hewenia typica Zhou,1977和Hewenia cf.H.typica Zhou,1977,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尾部,尤其在尾轴的形态和相对长度上。前者尾轴粗壮,凸起较高,向后收缩缓慢,几乎伸达尾边缘,尾边缘窄,后缘完整,呈弧形向后拱曲;后者尾轴向后收缩迅速,末端远离尾边缘,后缘稍宽,中部略向前拱,两侧呈弧形向后拱曲。 通过与现生节肢动物进行类比,认为三叶虫眼脊的功能是将眼睛捕捉到的信息传送到大脑的视神经的通道;三叶虫的大脑应位于头鞍之下的两侧眼脊与头鞍结合部之间的中部位置。... 展开

    [学位论文]   邓怡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年     博士     导师: 王玥         共196页
    摘要 : 物种多样性变化模式是生物演化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常被用于揭示生物起源、辐射、更替和灭绝等重大生物事件的特征,以及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寒武纪晚期-志留纪早期记录了多个重要生物事件,包括寒武纪晚期多次生物灭绝事件、奥陶纪生物大... 展开

    [学位论文]   陈曦        南京大学      2015年     博士     导师: 凌洪飞         共141页
    摘要 : 从新元古代晚期到寒武纪早期,地球系统经历了构造、气候、生态环境和生物演化等多方面的剧变。其中一个显著的表现是发生了继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之后的第二次主要的氧化事件(约720-520 Ma),大气和海洋的氧化水平都在此期间逐渐向现代水平趋近。氧化... 展开

    [学位论文]   王丹        南京大学      2015年     博士     导师: 凌洪飞         共125页
    摘要 : 新元古代晚期—寒武纪早期是地球演化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古海洋环境的变迁以及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是近些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华南扬子地块之上广泛沉积了新元古界到寒武系的地层,保存完好并含有丰富的化石资料。本文选取扬子地区... 展开

    [学位论文]   李伟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年     博士     导师: 郑永飞         共156页
    摘要 : 海洋沉积碳酸盐岩记录着的地球表层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利用沉积碳酸盐岩同位素变化历史来反映海洋组成和碳循环的变化是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课题。碳酸盐岩中的微量元素可以很好的反映其沉积环境和成岩历史,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可以识别... 展开

    [学位论文]   李达        南京大学      2010年     博士     导师: 凌洪飞         共181页
    摘要 : 中国华南扬子板块在新元古代到寒武纪早期大范围沉积了较为连续的地层,这些地层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相。同时,在扬子板块该时间段地层里,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多个古生物化石群。生命的演化与地球环境是紧密相关的。本论文选取扬子板... 展开

    研究趋势
    相关热图
    学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