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前身为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1950年建于南京,1956年定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1957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海南疟疾研究站合并,迁址上海。1983年归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领导。2002年1月更名组建... 展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前身为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1950年建于南京,1956年定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1957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海南疟疾研究站合并,迁址上海。1983年归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领导。2002年1月更名组建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2017年经中编办批准,加挂“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牌子。 全所现有职工188名,其中科技人员156名,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56名。曾获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合作项目及其他渠道资助出国留学、进修、培训的30名回国人员,正在发挥学术带头人或科技骨干的作用。 现设血吸虫病室,疟疾室,包虫病室,土源性、食源性寄生虫病室,媒传热带病室,药物室,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新技术室,健康教育咨询检测中心,信息中心,杂志编辑部,全球卫生中心等12个业务科室。 1980年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2015年更名为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合作中心。1992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设有国家级热带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寄生虫病参比实验室以及医学寄生虫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本所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专家委员会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分委会、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寄生虫病标准专业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全球卫生分会、上海市寄生虫学会的挂靠单位。本所是全国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业务指导中心,主要职责是为制定与寄生虫病和热带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规范及疾病防治规划等提供技术支持;承担全国寄生虫病和热带病预防控制的技术指导、疫情监测、质量评估以及相关的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开展寄生虫病和热带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开展寄生虫病和热带病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承担国内外寄生虫病与热带病相关专业人员培训、研究生培养以及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开展寄生虫病和热带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寄生虫病和热带病的咨询、检测、诊疗等技术服务;开展寄生虫病和热带病的科技资源、防控信息等管理工作。 近年来,我所专家在各类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的论证、现场防治、组织实施以及寄生虫病突发疫情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全国血吸虫病、疟疾、包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网络和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基地以及监测预警、诊断检测、媒介控制、信息服务等支撑平台。开展了全国血吸虫病、疟疾、土源性线虫病的监测;血吸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健康教育试点;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中部地区疟疾疫情回升防控、援非疟疾防治工作;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包虫病防治试点等多项防治任务。承担了大量技术支持和指导工作,主要参与完成《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4-2008年)》、《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和方案的论证与制定工作,承担完成了《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血吸虫病诊断标准》、《丝虫病诊断标准》、《疟疾诊断标准》、《黑热病诊断标准》、《包虫病诊断标准》等国家标准或卫生行业标准的论证和制定任务,积极推进我国各类寄生虫病控制消除进程。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