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授权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同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讲话说,乌克兰全境进入战时状态。这起国际性冲突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各国媒体争相对事件进行报道。然而,各国媒体的报道内容各不相同,有些甚至... 展开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授权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同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讲话说,乌克兰全境进入战时状态。这起国际性冲突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各国媒体争相对事件进行报道。然而,各国媒体的报道内容各不相同,有些甚至是矛盾的。因此,有必要探究媒体报道背后所隐藏的态度意图。 本文以J.R. Martin等人提出的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为理论分析框架,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官方网站上关于俄乌冲突事件的 65 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语料,分析其中具有评价意义的词汇,探究其话语背后所传达的态度意义。本文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俄乌冲突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资源分别是如何分布的?(2)《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通过态度资源所呈现的态度意义分别是什么?(3)两份报纸所建构的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和中国这四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有何异同?产生异同的原因是什么? 本研究主要有如下发现:(1)在《中国日报》语料库中,共有 1012 个态度资源;在《纽约时报》语料库中,共有933个态度资源。从态度资源各子类使用情况来看,两家媒体报道均呈现判断资源占比最多,情感资源居中,鉴赏资源占比最少。从态度资源极性来看,两家媒体中消极资源的使用均大于积极资源,且《纽约时报》中消极资源与积极资源的差距更加显著。(2)两家媒体中的非愉悦资源和非安全资源都主要用于描述乌克兰人民在这场冲突中所遭受的苦难,消极价值资源都被用来评估俄乌冲突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但是,《中国日报》中的消极判断资源主要用于批评美国行为的不适当,而《纽约时报》中的消极判断资源主要被用于批评俄罗斯和中国的行为的不适当。(3)通过不同的态度资源,《中国日报》将俄罗斯描绘为被迫反击的自卫者,乌克兰为悲惨的受难者,美国为恶意的煽动者,中国为正义的和平者。《纽约时报》则将俄罗斯塑造为残暴凶狠的侵略者,乌克兰为意志坚强的战士,美国为可靠且强大的支持者,中国为不负责任的旁观者。研究发现,国家利益、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等因素导致了中美新闻媒体在俄乌冲突这一事件报道上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俄乌冲突这样的国际性冲突事件中,各国不仅在军事领域进行着激烈对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也进行着持续、隐蔽、多元的认知争夺。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以社交媒体为基础的认知战,中国应进一步深化认知对抗机制研究,推进认知对抗平台建设,优化社交媒体监管,加强国际战略沟通,提高公众安全意识,确保全方位应对。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