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中国精神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之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作为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 展开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中国精神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之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作为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有力的支撑和坚强的后盾,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时代进程中奋勇前行的动力与指引方向的灯塔。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撑,托起复兴强国的梦想;中国精神作为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承载着国家对青年未来发展的期许。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展开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研究。 中国精神的概念及其培育的时代价值。中国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根据,其中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是对中国精神的高度概括与凝练。中国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宏观层面体现在指引党和国家发展的方向,支撑民族复兴的梦想;微观层面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新时代大学生不仅是实现中国梦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更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对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建与弘扬;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开发利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深入开展与持续推进都为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带来了良好的时代机遇,但由于外来文化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主流价值观受到某种程度上的挑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取向也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构成了挑战。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存在如下问题: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知较为浅显;高校培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网络媒体对主旋律的弘扬有待加强;社会培育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其原因在于大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高校培育的协同性不够;新时代网络环境复杂性;社会机制不健全等。 在剖析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着力点和对策。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理想信念为基础、改革创新为核心、文化自信为目四个方面作为培育的着力点,并从大学生、高校、网络媒体、社会机制等方面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对策。一是大学生作为中国精神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应做到对中国精神的坚守和践行;二是高校作为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主场域,应综合利用课堂引导、课外实践、教师引领、校园文化等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识;三是网络媒体作为宣传中国精神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强大优势;四是借助优秀文化资源传承中国精神,充分利用文艺作品、红色文化、重大节日对中国精神的承载作用,加大对中国精神的宣传;五是将大学生个体、高校、网络媒体以及文化资源加以整合,构建其培育的长效机制,形成培育的合力。通过以上路径,增强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实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使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实践自觉,最大程度的聚集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