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为大豆田的重要害虫,严重发生时可对大豆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作为典型的异寄主、全生命周期型蚜虫,大豆蚜的生活史包括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期间会出现9个不同生物型。 试验中,利用光温组合处理,进... 展开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为大豆田的重要害虫,严重发生时可对大豆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作为典型的异寄主、全生命周期型蚜虫,大豆蚜的生活史包括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期间会出现9个不同生物型。 试验中,利用光温组合处理,进行了大豆蚜性母蚜和雄蚜的人工诱导。明确了不同温度下性母蚜和雄蚜的形成动态和田间形成时期。构建大豆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性母蚜、雄蚜和雌蚜三种秋季生物型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人工诱得的性母蚜、雄蚜和雌蚜,开展了系统的形态区分和鉴定。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在17-26℃,设定光周期下均能人工诱得性母蚜和雄蚜;在29℃,各光周期下均无法诱得性母蚜和雄蚜。在17℃,试验各光周期下均能诱得性母蚜和雄蚜。在20和23℃,各光周期下均能诱得雄蚜,在10L:14D和12L:12D光周期下可诱得性母蚜。在26℃,各光周期下均无法诱得性母蚜,但在10L:14D和12L:12D光周期下仍可诱得少量雄蚜。初步认定,温度20℃和光周期10L:14D为性母蚜和雄蚜的最佳诱导条件。该条件下,性母蚜和雄蚜的诱导比例较高、诱导时间较短。 室内诱导试验和田间调查均证实,大豆蚜雄蚜先于性母蚜发生。实验室内,在26℃已有雄蚜形成,性母蚜23℃始见出现。在23和20℃,性母蚜和雄蚜的出现期和消亡期基本一致。在17℃,性母蚜消亡后,雄蚜数量仍继续增长。在哈尔滨地区,8月10日田间已有雄蚜发生,而性母蚜于8月21日始见发生,雄蚜早于性母蚜11天发生。 在13和18℃,性母蚜、雄蚜和雌蚜的存活率均较高;在33℃,各生物型的存活率均较低。在13-28℃,随温度升高,各秋季生物型的若蚜历期均逐渐缩短。在28℃,性母蚜、雄蚜和雌蚜的若蚜历期均最短,分别为5.42±0.13、7.58±0.13和8.70±0.30天。在各试验温度下,性母蚜均可发育为成蚜;雄蚜和雌蚜在18-28℃可发育为成蚜,在33℃无法完成发育。性母蚜、末交配雄蚜和未交配雌蚜的成蚜寿命,随温度升高呈缩短趋势。在23℃,性母蚜繁殖力最大,每世代可产雌蚜15.87±0.33头。在13-28℃,性母蚜的内禀增长力(rm)和周限增长率(λ)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在28℃,性母蚜的内禀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0.34±0.0135和1.40±0.0189。性母蚜、雄蚜和雌蚜的体长、体宽和体型大小,在不同温度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性母蚜、雄蚜和孤雌蚜,在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在4龄若蚜期,雄蚜腹背被有大量白色蜡粉,性母蚜被有少量蜡粉,孤雌蚜体表光滑无蜡粉。雄蚜成蚜腹末可见雄性外生殖器。雌蚜灰绿色,体表具有一层不明显蜡粉,后足胫节颜色较深,腹管仅端部黑色。性母蚜头、胸部黑色,腹部绿色至黄绿色,腹管黑色,后足腿节端部灰黑色。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