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亚洲水稻上的两种重要迁飞性害虫,由于其迁飞性、高繁殖力以及传毒性,对水稻安全生产有着严重威胁,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自上世纪60年代末,稻飞虱就在东亚国家持续暴... 展开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亚洲水稻上的两种重要迁飞性害虫,由于其迁飞性、高繁殖力以及传毒性,对水稻安全生产有着严重威胁,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自上世纪60年代末,稻飞虱就在东亚国家持续暴发。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水稻耕作制度改革、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抗药性等等问题,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变得更加复杂并难以预测,所造成的危害更是日益加重。因此,明确稻飞虱在现行水稻耕作制度及气候条件下的迁飞规律和暴发机制,对我国水稻的安全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利用江西省70个测报站点褐飞虱及白背飞虱近10年的灯诱数据,研究了该省份两种飞虱的灯诱种群变化规律以及中小尺度下的虫源地分布,明确了江西省不同地区稻飞虱迁飞的周年往返路径;利用田间虫情数据并结合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稻飞虱在江西省早、晚稻的暴发规律;与此同时,以泰和县做为个例,阐明了褐飞虱在该地区连年暴发的根本原因。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江西省稻飞虱的春季迁入 通过利用2005-2014年江西省39个站点白背飞虱早期灯诱数据和56个站点的褐飞虱早期灯诱数据,并结合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对江西省早期迁入的高峰日进行虫源地模拟。之后,利用模拟所得结果,结合虫源地虫情资料以及气象资料,分析了影响江西省早期迁入虫量年际变化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 (1)就不同地区而言,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江西省南部白背飞虱虫源地由海南岛南部逐渐北移至湖南、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中部白背飞虱虫源地由海南岛南部、雷州半岛南部逐步北移至湖南与江西的南部交界地区;北部白背飞虱虫源地由广西东北逐渐北移至湖南东北至福建西北一线。5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江西省南部褐飞虱由海南岛中部,经广东西南部逐步北移至广东与江西交界地区;中部褐飞虱虫源地由海南岛,经广东与广西南部交界地区逐渐北移至湖南与江西南部交界地区;北部褐飞虱虫源地由海南岛北部,经广东、广西南部沿海逐渐北移到江西中部。 (2)就不同代次而言,第一代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均主要来自于海南岛;第二代白背飞虱主要来自于广东中部以及广西东部,褐飞虱则主要来自于海南岛北部以及两广南部沿海地区;第三代白背飞虱主要来自于广东北部,第三代褐飞虱则主要来自于湖南东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北部、西部以及广西东部。 (3)就不同迁入量而言,不论大量迁入年份还是少量迁入年份,白背飞虱虫源地均主要在广西东部与广东西部。 (4)江西省主迁入期白背飞虱虫量与两广交界地区上一代迁入虫量显著相关,而北部湾上空4月至5月上旬强西南风频率决定了早期由中南半岛迁入两广交界地区虫量的多少。2008、2011、2014年中南半岛冬季温度偏低,导致了这三年春季迁入两广地区的虫量十分稀少,进而使得江西省主迁入期虫量同样稀少。 2.江西省稻飞虱的夏季迁出 以白背飞虱在江西省的夏季北迁过程为主线,选择江西省境内瑞昌、铅山、高安、宜黄、万安、芦溪、兴国、大余等13个不同站点2005-2014年的夏季迁出虫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江西省不同地区的夏季迁出路径,分析其对长江中下游各地区白背飞虱的虫源贡献率,来研究江西省外迁时的白背飞虱降落区域分布。与此同时并选择2010年长三角地区多个站点的夏季迁入事件进行分析,以解析长三角地区与江西省虫源的衔接关系,明确稻飞虱在我国东半部的夏季迁飞路径和规律。结果显示: (1)江西省西北部的夏季迁出虫源主要降落在湖北东部以及安徽中、南部,江西省东北部夏季迁出的虫源主要降落在安徽中、南部以及浙江北部,江西省中部的夏季迁出虫源主要降落在安徽南部以及浙江,江西省南部夏季迁出的虫源则主要降落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以及福建中、北部(不考虑降落在本省)。 (2)5月中旬至6月中旬江西省白背飞虱灯诱虫量与长江三角洲多个区域下一代灯诱虫量显著相关,特别是江西省中、南部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多个时段下一代迁入量呈极显著相关。安徽省6月中下旬与江西省中、南部上一代灯诱虫量显著相关,至7月上中旬,则与江西省中、北部地区上一代虫量显著相关;浙江省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多个时段与江西省中、南部的上一代虫量显著相关;江苏省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多个时段则与江西省中、北部的上一代虫量显著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江西省早期迁入虫量可以预警长江三角洲地区下一代白背飞虱的迁入量。 (3)2010年江西省北部可为皖南以及苏南地区提供虫源,江西省中、北部可为浙江省提供虫源。由江淮切变所导致的降水以及下沉气流是北迁至长江三角洲地区虫源降落的主要因素。 3.江西省晚稻褐飞虱的后期迁入及暴发机制 根据崇义、上犹、万安、信丰、大余、芦溪、莲花、宜丰和修水9个站点2005-2014年8月21日至9月20日的褐飞虱灯诱数据,通过筛选高峰日并进行轨迹分析,摸清了江西省晚稻后期迁入的褐飞虱虫源地分布。利用皖南和江西的田间调查资料并结合气象数据,阐明2006与2007年江西省不同地区晚稻褐飞虱的暴发成因。与此同时,通过分析泰和县2008-2013年的田间及灯诱数据,揭示了该地区晚稻褐飞虱连年暴发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 (1)江西省西北部后期迁入的褐飞虱主要来自于湖北东部、安徽南部以及江西北部,江西省中部后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于江西中、北部以及福建西北部,江西省南部后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于江西省中、南部和福建西南部。 (2)2006年江西省北部晚稻褐飞虱大暴发与其后期大量迁入有明显关系,回推轨迹显示,其虫源地主要位于皖南稻区。9月上甸持续的东北风与偏北风是褐飞虱由皖南进入江西省北部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皖南稻区迁出的褐飞虱又很难到达江西省南部,导致该年江西省北、中部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重于南部。 (3)2007年江西省南部中稻稻飞虱虫量异常偏高,加之中稻褐飞虱外迁时遇持续降雨,导致中稻褐飞虱滞留当地晚稻继续危害,使得2007年江西省南部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重于北部地区。 (4)泰和县危害早稻田的褐飞虱以2、3代为主,其田间种群数量的多少主要受早期迁入虫量的限制,早稻收割后的滞留虫源对晚稻种群数量的影响微乎其微。黍和县危害晚稻田的褐飞虱以5、6代为主,后期迁入虫量、秋季温度以及晚稻田初期虫量是影响晚稻田后期暴发与否的关键因子。不同年份间晚稻田褐飞虱爆发类型不同,2008、2009年是后期迁入与“暖秋”共同影响,2010年是“暖秋”影响,2011、2012年是后期迁入影响,2013年是晚稻田早期虫量积累影响。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