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本文集中考察延安文学中的重要载体——《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及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是当时的延安作家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记录了延安文学发生、发展并逐渐规范化的历史过程。 论文以1941... 展开 本文集中考察延安文学中的重要载体——《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及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是当时的延安作家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记录了延安文学发生、发展并逐渐规范化的历史过程。 论文以1941年5月16日至1946年11月19日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艺副刊”刊载内容的梳理、运作方式的考察,探究这段时期延安文艺的发展、变化。同时,通过对《解放日报》改版前后“文艺副刊”的系统研究,不仅能揭示出此时期文学参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走向,也能看到作家自身的思想演变及其身份转变。 论文分为四个章节,分别从以下方面系统考察《解放日报》“文艺副刊”: 第一章论述《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生成、发展语境与文学生态。梳理《解放日报》及其副刊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副刊的创作群体、读者群体及思想资源,探寻其生长土壤中的政治、文化背景。它是立足于延安现实的革命生活,延续苏区《红色中华》副刊的思路,在诸种文化资源的合力作用下生成的。 第二章主要介绍改版前《解放日报》八大专刊之“文艺栏”所取得的成就。此时期的文艺专刊在延安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语境下,是一个多元自由的书写平台。本章主要以副刊主编丁玲为例,分析其大度宽容的编辑方针对改版前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多元化、自由风格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副刊刊载作品中文学内容的概貌,进一步呈现“文艺栏”文学面貌的丰富性及多元化书写的特点。同时,重点解读杂文所蕴含的知识分子式的政治想象与否定式建构。 第三章主要论述改版后“综合性副刊”体制化的生成和政治意识形态规训的效应,并试图挖掘文学一律中的可贵的思想与艺术探索。本章通过探析延安整风运动和《讲话》在“文艺副刊”中的体现和影响,辅以报纸史料、文本分析来看文学的逐渐体制化:并通过考察对王实味的批判、集体创作方式的盛行、工农兵写作的开展、新秧歌剧的出现等来探析这一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规范。同时,尝试探究“综合性副刊”中作家是否有革命叙事主调之外的个性化努力。 第四章论述《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文学史影响,探究文学体制化的必然性和影响因素;分析作家身份的转变,并以丁玲、艾青、何其芳为例,探讨作家创作转向的原因和表现;同时,借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概念,考察文学参与公共话语空间建构的得失。 总之,延安《解放日报》是对延安文学有重要影响的报纸,对其“文艺副刊”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全面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的转变。本论文属于报纸副刊的研究,以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为研究对象,从报纸副刊这一“文学载体”的角度介入对延安文学的考察。可以说,现代传播媒介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报纸的文学副刊保留了当时文艺创作最为原始的风貌,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史料。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