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布列松从影到1965年这二十多年里,他仅仅拍摄了6部电影,而完成于1966年的电影《驴子巴尔塔扎尔》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本片曾荣获1966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从这部影片开始,布列松进入了他电影生涯最多产的时期:五年中他拍摄了4部电影,达到了他...
展开
从布列松从影到1965年这二十多年里,他仅仅拍摄了6部电影,而完成于1966年的电影《驴子巴尔塔扎尔》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本片曾荣获1966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从这部影片开始,布列松进入了他电影生涯最多产的时期:五年中他拍摄了4部电影,达到了他创作的顶峰期。在仅仅88分钟里,包含了极多的故事线索,众多平分重量的角色出场,故而被誉为布列松最为复杂的一部作品,戈达尔看完影片曾评论道:“每个看过电影的人绝对都会感到惊讶……因为它在一个半小时里呈现了整个世界”。在演员的表演、影片的摄影、剪辑、道具、音效、影片的隐喻与母题等方面《驴子巴尔塔扎尔》现出了成熟的“布列松风格”,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对布列松前期和中期作品的总结。但在叙事结构的层面上,《驴子巴尔塔扎尔》又表现出布列松所有其他作品没有出现过的双线结构,有一些电影理论家把这种区别于好莱坞“因果式线性结构”的叙事方式称为“交织式对比结构”,这种结构模式虽然也遵循情节发展的线性时间顺序,但却同时设置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叙事线索,各条线索之间以具有不同风貌,不同取向的人物构成对比关系。在交织式对比结构中,虽然不乏矛盾冲突的尖锐性,但这种冲突往往不表现在文本的表层结构——情节冲突上,而更多的潜隐在本文的深层结构——观念含义上。就此而言,交织式对比结构中的矛盾冲突主要不是由人物自身来呈现的,而是由叙述主体(作者——隐含作者——叙述人)的“叙述话语”和风格特征来体现,来建构的。布列松用人的境遇与动物的境遇相互呼应,在写实的环境里,为我们讲述一则高于现实的寓言。我的论文将从“风格”与“叙事”两方面来分析这部影片,以期通过对电影个案的详细解读达到对布列松整体风格的把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