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安全状况,利用VAR模型对我国及各省份的食物安全相关指标进行预测,之后,再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合成食物安全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食物安全预警,输出预警结果,并从四方面展开具体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 展开 本研究主要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安全状况,利用VAR模型对我国及各省份的食物安全相关指标进行预测,之后,再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合成食物安全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食物安全预警,输出预警结果,并从四方面展开具体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生产与供给状况、中国食物消费状况及对我国粮食库存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食物安全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定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的生产与肉类、水产品和蔬菜相比,粮食生产的阶段性波动幅度较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波动幅度与粮食产量波动基本一致;肉类、水产品、禽蛋类、蔬菜和水果类产量波动幅度小,呈持续上升趋势。从消费方面看,随着人们生活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向小康进而到富裕水平的过渡,食物消费由严重短缺向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相对稳定方向转变。人均口粮、蔬菜的消费量逐步下降,而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在逐步上升。农民今后对口粮和蔬菜的需求将以缓慢的速度下降,对动物性食物的需求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城镇居民对口粮的需求将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对蔬菜的需求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对肉类的需求减缓,对水产品的需求将以稳定的速度增长。 第二部分是食物安全预警机理及指标体系。在总结国内外经济预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绘制了食物安全预警流程图和确定警限,并绘制了食物安全相关指标的历史波动图。研究结果证明,在粮食产量方面,经济发达省份波动幅度比较大,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大城市城市化步伐推进比较快造成的。相反,经济落后地区波动幅度较小。总体而言,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对比较稳定。与粮食产量波动相仿,各省份粮食播种面积呈现类似的波动趋势。 第三部分是食物安全预警实证研究。在确立食物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全国及各省份食物安全进行预测与预警,并输出了预警图。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食物安全状况一致保持在无警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政府一直对粮食生产抓得比较紧,同时由于消费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保持了较高的食物安全水平。但是2000年我国粮食出现了近10%的减产,导致我国食物安全等级急剧下降,由无警变为中警。近年来,由于我国耕地锐减、粮食减产、消费水平提高,以及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国食物安全等级下降,但仍然保持在紧平衡状态。 第四部分是农业政策对食物安全影响研究。在总结了历史上制度变迁与食物安全政策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农业政策对食物安全影响的机理,分析了农业政策效果测定的模型及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各农业政策变量对食物安全影响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政策变量对食物安全的影响呈正反两个方向,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农产品生产价格对食物安全的影响为正效应,城市化水平为负效应。由此可知,提高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支持农产品生产价格等有利于国家食物安全;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耕地等农业资源被占用,非农人口急骤增加,使得食物安全隐患凸现,所以应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消除城市化所带来的负效应。 本研究的结论有助于为我国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食物安全预警机制和粮食储备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研究以粮食为代表的食物安全问题,对于提高我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的食物需求,保持居民身体健康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新形势下,我国粮食进口量呈越来越增加的趋势,如何对我国食物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和预警,提早发现问题,做好防止警情出现的预案,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且又十分迫切的课题,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事。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