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机械振荡法制备激肽原酶载药微泡的最佳参数,并对其质量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为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携带药物靶向治疗技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打下基础. 方法:机械振荡法制备激肽原酶载药微泡,尝试不同的振荡时间(15s,30s,45s,60s,90s...
展开
目的:探讨机械振荡法制备激肽原酶载药微泡的最佳参数,并对其质量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为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携带药物靶向治疗技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打下基础. 方法:机械振荡法制备激肽原酶载药微泡,尝试不同的振荡时间(15s,30s,45s,60s,90s),激肽原酶与微泡采用不同的混合比(1:2,1∶1,2∶1,4:1),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激肽原酶的携带率及稳定性,吸光度检测法检测A405nm值并计算载药微泡中激肽原酶的效价.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分别观察载药微泡的大小,形态,以及荧光标记情况;马尔文表面电位仪、激光粒度测量仪、细胞计数仪、PH计分别检测微泡的表面电位,微泡粒径以及粒径分布,微泡的浓度,PH值;通过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包封率. 结果:振荡时间为45s时,载药微泡携带率最高为(93.46±1.7)%,30s,60s,90s的振荡时间下携带率分别为(86.97±2.30)%,(93.28±0.50)%,(92.21±1.7)%.振荡时间为15s时,载药微泡携带率最低为(58.9±7.8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激肽原酶与微泡混合比在4∶1的条件下,激肽原酶效价最高且达到合格标准,为(109.3±0.3)%,混合比在1∶2,1∶1,2∶1的条件下,所得效价分别为(83.3±0.2)%, (84.0±0.6)%,(89.3±0.2)%.载药微泡的表面电位为(-56.47±8.23)mV,平均粒径为(13.2±7.3)μm,粒径范围在6-20μm,浓度为(6-7)×108/ml,PH值为(6.20±0.01),包封率为(52.5±0.8)%. 结论:采用机械振荡法可成功制备激肽原酶载药微泡,该载药微泡药物携带率高,稳定性较好,且能维持良好的药物效价,有望进一步应用于超声靶向治疗急性脑梗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