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渝东南地区位于鄂湘渝黔交界地带,连接着西南山地与华中地区,是土汉苗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巴楚之间重要的交通廊道与枢纽。其多山纵贯、平坝散布的地理环境,立体分异的自然资源和气候,多民族杂居的民族特征,以及从“蛮化”到“汉化”的区域发展历史... 展开 渝东南地区位于鄂湘渝黔交界地带,连接着西南山地与华中地区,是土汉苗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巴楚之间重要的交通廊道与枢纽。其多山纵贯、平坝散布的地理环境,立体分异的自然资源和气候,多民族杂居的民族特征,以及从“蛮化”到“汉化”的区域发展历史赋予了这一地区多样化的传统村落景观。而相对区隔的交通环境和落后的经济发展也使得这一地区至今仍保留了相对丰富且原生态的景观载体。论文从地域的自然历史文化出发,结合渝东南传统村落的样本分析,以流域和民族为线索,系统论述了民族交界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多样性与交融性,解释了该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动态变化机制,并结合该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当代变迁,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选题针对当前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问题,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在“以景观特征为对象,以流域分异为线索,以民族关系为逻辑”的研究思路下,以传统村落景观系统的层次性与生成性特征为研究依据,通过对渝东南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景观、经济生产景观、群体聚落景观和家庭宅屋景观四个层次的景观特征要素提取与分类,将村落的地理单元、主要产业、空间模式、街巷格局、文化空间和宅屋形式等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特征进行不同流域间的比较,以典型个案研究结合定量数据分析,系统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在渝东南地区以流域为核心,自北向南的分异特征。并以土汉苗三个民族族群“从区隔到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为阶段划分的依据,对景观特征生成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的驱动因素、压力作用、景观状态、限制影响和文化回应进行梳理,提取出景观特征的生成机制。 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景观特征是传统村落景观系统构成与生成机制的重要研究范畴。2.渝东南传统村落景观受到地理区隔与民族交往的双重作用。3.渝东南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是以自然生态景观和经济生产景观为主导要素,以群体聚落景观和家庭宅屋景观为辅助要素相互作用而综合构成的。4.渝东南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整体上呈现出与流域相关的分异特征,呈现自北向南的渐变规律,山脉的阻隔效应与河流的孔道效应是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分异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于流域分异的视角,以毛坝盖-广沿盖为界将渝东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划定为南北两个大的文化区域和五个景观特征区。6.渝东南传统村落多样化的景观特征是不同历史阶段主导外力与内部适应力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萌芽期,景观特征生成以自然山水与民族隔离的双重区隔下的自然适宜机制为主导;在形成期,景观特征生成以土汉之间局部交往下的资源竞争机制为主导;在成熟期,景观特征生成以民族全面融合后的社会转变机制为主导。7.渝东南地区景观特征的生成符合“点-轴”渐进式扩散规律,是景观系统随复杂性增强而逐级分叉的结果,也是自组织适应与他组织选择交互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全面系统的提炼了土苗汉民族交界地区的传统村落景观要素及其特征,划定了区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分类和分区,对民族交界地带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多样性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揭示了其内在的生成机制。研究成果有助于充实与完善传统村落景观的理论框架体系,助力民族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与景观保护,并为渝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地方性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