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读者: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我馆部分原文传递服务可能会有延期,无法在24小时内提供,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
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青春之歌》出版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是它从未退出过我们的视野,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关于《青春之歌》的研究资料很多,但是《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文学”中具有高度代表性与独特性的一部作品,它的命运、它的主角们的命运,它们一起所经历的历史,... 展开 《青春之歌》出版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是它从未退出过我们的视野,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关于《青春之歌》的研究资料很多,但是《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文学”中具有高度代表性与独特性的一部作品,它的命运、它的主角们的命运,它们一起所经历的历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通过研究《青春之歌》的接受史,从中发现它所包含的接受机制,这对于研究“红色文学经典”的接受史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也增加了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角度。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梳理了《青春之歌》半个世纪以来所走过的历史。将《青春之歌》的接受史以时间为依据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青春之歌》的接受所呈现出的鲜明的特点再现一本书所走过的历史。第二章以《青春之歌》的接受史为基础,梳理出书中主要人物在《青春之歌》接受历史中的形象变迁。着重选取了三类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分而述之。林道静的形象从单一的革命图腾到集革命战士、知识分子、苏醒的女性与民族国家的化身为一体,逐渐走向了多元;余永泽最初是彻底的被批判者,落后的反面典型,在从人性解放的角度重新审视后逐渐被还原成一个坚守学术立场的普通知识分子形象;卢嘉川和江华则是在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之外,被发掘出作为一个有私心、有欲望的血性男人的一面。总之,这些主要人物的形象演变史,折射出了人们在接受中逐步还原了人物形象的心理真实与历史真实。第三章分别从接受背景、接受主体、接受视野的变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青春之歌》的接受机制及其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在《青春之歌》研究空间的开拓中存在的过度阐释现象。 收起
系统维护,暂停服务。
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您当前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
如您有科学或教学任务亟需,需我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由单位单位签署《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说明情况,我馆将根据馆际互借的原则,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扫描件请发送至service@istic.ac.cn邮箱,《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模板详见附件。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NETL仅提供少量文献资源原文复制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您当日的文献传递请求已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