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勋 沈玉兰
1979年12月2日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1],至此,我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工作发展迅速,在信息与文献领域国家标准的研究制订、标准的推广实施、标准化成果的应用以及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文献信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自身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值此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成立之际,对我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工作简要回顾。
1我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工作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1.1酝酿成立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78—1979)
197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加强了对国家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同年我国以中国标准化协会的名义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979年7月3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首次明确采用国际通行做法,通过设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形式承担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年,国家标准总局委托国家科委酝酿筹备成立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46)相对应的“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国家科委责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负责具体的筹备工作。筹备工作组设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筹备过程中,筹备工作组邀请了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文化部图书馆局、文化部出版局、国家档案局、国防科工委、国家教委、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共同参与。
1979年4月18日至27日,“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尚在筹备成立期间,即代表中国组团(由国家科委组团)参加了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的会议。这是我国加入ISO后首次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ISO/TC)的会议。当时,国内尚未成立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中国代表团成员全面参与了TC46工作计划、国际标准草案的讨论,并发表意见。我国代表团提出的有关中文拉丁化的意见引起TC46/SC2的高度重视;TC46/SC3则直接采纳了我国代表团对文献术语国际标准草案的意见。ISO/TC46主席在会议总结中谈到,“中国代表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会议,但这本身就已经是对会议做出的贡献”。会上,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代表中国向ISO/TC46提交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汉语转写国际标准的提案。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工作,筹备工作组提出了“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建方案”。1979年11月经国家标准总局以国标发[79]351号文批准,成立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当时编号为:CAS/TC4,是我国最早一批成立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AS是中国标准化协会的英文缩写,CAS/TC4对应ISO/TC46,ISO/TC46的工作范围是:有关图书馆、文献和信息中心、出版业、档案、文件管理、博物馆文献、检索和文摘服务、以及信息学等工作的标准化(见ISO官方网站。原文为:Standardization of practices to libries,and information centres, publishing, archives, records management, museum documentation, indexing and abstracting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9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国家标准总局和国家科委在江苏无锡召开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成立会。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首届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别是全国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首届委员会参加部门包括:国家科委、文化部、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国家档案局、中国科学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央档案馆、清华大学等,共有委员21人。
对应ISO/TC46设立六个分技术委员会:
SC1缩微摄影技术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方式室,后随ISO技术委员会调整,在其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缩微摄影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号为CSBTS/TC86,秘书处挂靠国家图书馆。CSBTS为国家技术监督局英文名缩写,对应ISO/TC171)
SC2文字音译,转写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SC3情报文献工作术语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方法室)
SC4计算机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计算机室)
SC5检索语言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北京图书馆)
SC6著录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1.2初始发展阶段(1980-1992)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后,按照《1979年-1980年工作规划》,迅速组织专家开展了文献信息工作急需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1980年国家总局批准了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后制订的第一个国家标准—GB2260-8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同时发布的还有GB2261-80《人的性别代码》。
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批准发布了GB2659-81《世界各国地区和名称代码》。
1980年7月26日至30日,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技术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情报学会联合在在江苏镇江召开“第一次全国文献目录著录标准化会议”,讨论文献目录著录标准化原则以及《文献著录总则》和《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等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2]。
1980年12月25日至30日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技术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情报学会在南宁组织召开“全国分类法、主题法检索体系标准化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图书、情报和档案系统以及高等院校等98个单位108位代表,会议主要讨论“建立文献检索体系标准化的原则”和《文献主题标引规则》国家标准草案[3]。
1981年3月30日至4月3日,ISO/TC46“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19届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国家科委和标准总局联合举办。这是我国1978年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后,首次在国内举办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ISO/TC)会议。这次会议不仅给国内图书、情报、档案、出版界了解国际信息文献工作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在国内举办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会议积累了经验。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1982 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第一个由我国提出标准制定方案的国际标准。
1984年4月23日至26日,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7分技术委员会(出版物格式)在北京西山召开成立会议,第七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国家出版局标准化室。
1984年7月18日至27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二届全体会议暨第六分技术委员会会议。
1986年,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立第八分技术委员会(图书馆绩效与统计)。第八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司。
1987年5月,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原苏联莫斯科召开的ISO/TC46第23届全会。这次会议做出以下重要决定:(1)将ISO/TC46名称由原来的“文献工作(documentation)”改为“信息与文献工作(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2)将原SC5名称“检索语言”、SC6“文献著录”、SC7“出版物外观”分技术委员会合并为SC9“识别与描述”分技术委员会;(3)成立SC10“文献物理保存”分技术委员会。
1987年11月12日至14日,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江苏徐州召开了第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该届委员会下设文字音译和转写、术语、自动化、检索语言、文献著录、出版物格式、统计七个分技术委员会。
1992年4月1日至3日,全国情报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福建厦门召开第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该届委员会下设文字音译和转写、术语、自动化、检索语言、文献著录、出版物格式、统计和出版物物理保存八个分技术委员会。
这一阶段是我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后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初步建立起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一致的工作机制,并结合我国文献与信息事业的发展需求,研究制定了近32项国家标准,开展了已制定标准的宣贯工作,为我国文献信息事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化奠定了基础。
1.3稳定发展阶段(1993-2005)[4]
经历了初始发展阶段的我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工作,开始迈向了稳定发展阶段。这时期参与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各分技术委员会的委员达到了100多人,参与起草制定标准的兼职专家有数百人[5]。这一时期研究制定了近50项国家标准,有些标准已经开始进入了第1次或者第2次修订阶段,譬如1983年制定的GB3860《文献主题标引规则》,1995完成了第一次修订即, GB/T860《文献叙词标引规则》;GB/T-7714-19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05年完成了第一次修订即,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而GB2659-81《世界各国地区和名称代码》更是完成了三次修订。
这一阶段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参与了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标准化研究项目,譬如参与国家科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信息网络关键技术研究》的标准子项,组织了国家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100多名专家共同研究和攻关。在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国家科学技术信息系统标准使用指南》[5]。结合GB/T2901《文献目录信息交换用磁带格式》的推广实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情报系统合作,编写了《中国书目信息公共交换格式用户手册》对该标准的应用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3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伴随着我国信息与文献事业的发展,信息与文献标准化工作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一阶段加强了技术委员会自身建设,制定了秘书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建立了“国家标准计划申报”专家评审制度,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构架,完成了第九分会“描述与识别”的组建工作。
这一阶段,制定了近35项国家标准,完善了文献信息资源著录标准体系;按照国际标准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制定了GB/T13190.1《信息与文献 叙词表及其他词表的互操作 第1部分:用于信息检索的叙词表》,对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之前制定的标准进行了全面回顾与复审,对需要修订的国家标准及时组织申报国家计划,加大了标准协调力度,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档案管理标准。
更为重要的是在2013年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以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及时开展了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工作,把标准研究制定过程融合到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过程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科技报告核心标准的研究制定,这些标准的实施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国家科技报告资源的加工、整理、交流与共享。
同时,在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有所突破,这期间完成了由我国主导主持的3项国际标准的研制,承担了ISO5127《信息与文献 术语》和ISO3166《世界各国地区名称代码》两项国际标准的维护管理机构的工作。逐步在国际标准化事务中发挥中国作用。2015年,成功举办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42次全体会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升了中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的国际地位,为中国标准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2我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成绩
2.1信息与文献国家标准研究制定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1980年制定并经国家标准总局颁布第一个国家标准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在技术委员会、各分技术委员会挂靠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全国图书、情报、档案、出版系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按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结合各个时期我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事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了信息与文献国家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信息与文献国家标准。
截至目前,经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究制定并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颁布的国家标准近70项,详见附件。这些标准的内容涉及文字音译、转写、信息分类编码、信息与文献识别和描述、技术互操作、元数据、统计与绩效评估标准以及文件/档案管理,涵盖信息与文献领域各个方面。同时,对这些标准进行了有效的维护与管理,表中大部分标准都经历过至少一次以上的修订。
这些标准集中反映了我国信息与文献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相关机构以及专家学者业务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国信息与文献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实践中这些标准发挥了以下重要作用。
2.1.1 为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标准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后,迅速组织专家开展文献信息领域急需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次年即向国家标准总局上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2260-80)、《人的性别代码》(GB2261-80)两项国家标准,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又批准发布了《世界各国地区和名称代码》(GB2659-81),成为国家标准总局成立后首批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这些标准除了信息与文献领域应用外,被广泛应用于国家规划和计划编制、统计、全国工业普查、农业普查、人事管理、科技管理、财政管理、教育事业、国土资源管理、交通管理、外经贸工作等众多领域,并在电子商务、航空、互联网、金融、邮政、电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标准。
2.1.2 推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著录标准化和规范化
结合我国文献著录的实际需要,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研究制定文献著录标准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列入《1979年-1980年工作规划》。从1980年镇江会议,即“第一次全国文献著录标准化学术研讨会”,讨论《文献著录总则》标准征求意见稿之后,历时两年多,于1983年开始,相继颁布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GB3792.2《普通图书著录规则》、GB/T3792.3 《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等7项标准,基本形成了与国际接轨(ISBDs)的、较完备的我国文献著录标准体系,并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地维护和完善。特别是近年来,结合数字环境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文献信息资源标准的修订速度,及时吸纳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的最新成果,充实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著录标准体系。目前已经完成了根据《ISBD统一版》制定的《信息与文献 资源描述标准》的送审稿。这些标准的实施,对推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著录标准化和统一化,对于我国文献信息资源著录从传统到现代化转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全国范围内书目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特别是将我国文献信息资源著录纳入国际体系以便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书目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2.1.3推动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叙词表的开发与维护管理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研究制定了两项叙词表编制国家标准,GB/T 13190-1991《汉语叙词表编制规则》和GB15417-1994《文献 多语种叙词表编制规则》。这两项标准尽管已经考虑到计算机在文献信息领域应用的现状,但是技术内容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编制和管理印刷型词表和人工标引的层面上。为了适应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序词表的编制、管理、维护和应用等方面需求,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就组织专家从ISO/TC46发布ISO25964.1《信息与文献 叙词表及其他词表的互操作》(CD)委员会草案开始跟踪研究,并在该标准的国际标准草案(DIS)发布时,成立了国家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组,确定了使用重新起草法,以ISO25964.1为基础,结合汉语叙词表编制的特定内容,研究制定我国国家标准。2015年GB/T1319.1《信息与文献 叙词表及其他词表的互操作 第1部分:用于信息检索的叙词表》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标准适用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用叙词表的开发与维护,也适用于单语种和多语种叙词表的管理与维护,适用于检索所有类型信息资源,包括知识库与知识门户,书目数据库、文本、博物馆与多媒体馆藏等。与此同时,该标准的第2部分:与其他词表的互操作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这两个国家标准的研究发布,将直接推动和促进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和知识组织工具的开发与维护,开发新型知识组织技术,创建新型知识组织工具,提升信息检索系统的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研究制定了两项叙词表编制国家标准,GB/T 13190-1991《汉语叙词表编制规则》和GB15417-1994《文献 多语种叙词表编制规则》。这两项标准尽管已经考虑到计算机在文献信息领域应用的现状,但是技术内容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编制和管理印刷型词表和人工标引的层面上。为了适应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序词表的编制、管理、维护和应用等方面需求,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就组织专家从ISO/TC46发布ISO25964.1《信息与文献 叙词表及其他词表的互操作》(CD)委员会草案开始跟踪研究,并在该标准的国际标准草案(DIS)发布时,成立了国家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组,以ISO25964.1为基础,结合汉语叙词表编制的特定内容,研究制定我国国家标准。2015年GB/T1319.1《信息与文献 叙词表及其他词表的互操作 第1部分:用于信息检索的叙词表》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标准适用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用叙词表的开发与维护,也适用于单语种和多语种叙词表的管理与维护,适用于检索所有类型信息资源,包括知识库与知识门户,书目数据库、文本、博物馆与多媒体馆藏等。与此同时,该标准的第2部分:与其他词表的互操作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这两个国家标准的研究发布,将直接推动和促进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和知识组织工具的开发与维护,开发新型知识组织技术,创建新型知识组织工具,提升信息检索系统的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研究制定了两项叙词表编制国家标准,GB/T 13190-1991《汉语叙词表编制规则》和GB15417-1994《文献 多语种叙词表编制规则》。这两项标准尽管已经考虑到计算机在文献信息领域应用的现状,但是技术内容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编制和管理印刷型词表和人工标引的层面上。为了适应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序词表的编制、管理、维护和应用等方面需求,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就组织专家从ISO/TC46发布ISO25964.1《信息与文献 叙词表及其他词表的互操作》(CD)委员会草案开始跟踪研究,并在该标准的国际标准草案(DIS)发布时,成立了国家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组,确定了使用重新起草法,以ISO25964.1为基础,结合汉语叙词表编制的特定内容,研究制定我国国家标准。2015年GB/T1319.1《信息与文献 叙词表及其他词表的互操作 第1部分:用于信息检索的叙词表》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标准适用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用叙词表的开发与维护,也适用于单语种和多语种叙词表的管理与维护,适用于检索所有类型信息资源,包括知识库与知识门户,书目数据库、文本、博物馆与多媒体馆藏等。与此同时,该标准的第2部分:与其他词表的互操作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这两个国家标准的研究发布,将直接推动和促进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和知识组织工具的开发与维护,开发新型知识组织技术,创建新型知识组织工具,提升信息检索系统的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标准化成果的应用
3.1通过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动建立中国国家ISSN中心
上世纪八十年中期,随着我国文献信息工作现代化的发展,急需在我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连续出版物数据管理系统[6]。然而,建立一个这样的系统的前提和条件是:首先在我国实现连续出版物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只有实现了标准化,才能为在我国建立起统一的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创造条件。当时,国内期刊出版归地方自行管理,没有统一的编号。1984年4月,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第七分会提出[7],按照ISO3297《信息与文献 国际连续出版物标准号》制定我国国家标准,即GB/T9999 《中国连续出版物号》,然后建立国内标准维护管理机构,1985年10月9日经报请国务院有关领导批准,同意我国加入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Data System(ISDS))。国家出版局和文化部决定在北京图书馆内(现国家图书馆)设立中国ISSN中心。
1986年4月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国际中心在巴黎召开的第六次全体成员大会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参加ISDS。
这样,ISSN 中国国家中心自1985年成立以来,作为GB/T9999《中国连续出版物号》的维护与管理机构,承担我国连续出版物ISSN的分配、注册与数据管理工作,为已分配ISSN的连续出版物建立并保存纸质档案,依据《ISSN手册》的规定,为连续出版物建立并更新本地书目数据(CNMARC格式)和罗马化数据(ISSNMARC格式),从而实现了我国连续出版物的自动化数据管理以及与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2009年开始,ISSN中国中心开始向美国ProQust公司提交中文期刊数据,并被收录于《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2010年启动《中国连续出版物编》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推出ISSN申请免费政策,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3. 2 通过核心标准研究制定与实施推动建立中国科技报告制度及其系统建设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同年12月,科技部决定2013年起,在科技部科技计划中开展科技报告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进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奠定基础。建立中国科技报告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统筹管理、宏观协调,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另一方面,需要制定统一的科技报告技术标准,在科技报告产生、管理和利用全过程中规范执行执行[8]。以便实施对科技报告资源的描述与识别;加工与整理;检索与服务,设计和开发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而且标准必须先行,必须围绕科技报告整个生命周期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
2012年年底,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对美国科技报告制度标准规范建设现状以及我国国防科技报告标准规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提出先期制定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急需的《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科学技术报告编号规则》、《科技报告元数据规范》和《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4项核心标准的方案。
同时,在科技部实施科技报告试点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标准的研究制订、修改与完善工作,将标准研究制定过程与标准宣贯结合起来,融合在科技报告试点工作中。标准研究制订的整个过程中,广泛听取科技计划管理部门、科技计划项目执行部门/机构以及科技报告收藏机构等各方面各有关人员意见。
2014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颁布了GB/T7713.3-2014《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15416-2014《科学技术报告编号规则》、GB/T30535《科技报告元数据规范》和GB/T30534《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4项核心标准。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推动科技成果的完整保存、持续积累、开放共享和转化应用。
这4项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促进了2014年3月1日开通的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目前,20多个省市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产生的科技报告已全部纳入国家科技报告体系,累计约有5万余份科技报告面向全社会开放。
4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向来重视与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合作与交流,跟踪ISO/TC46发展,积极参于ISO/TC46的各种标准化活动,强调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体系开展工作。1981年,在我国南京召开了ISO/TC46全体会议,1985年至1989年,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阎立中先生被ISO/TC46吸纳为顾问组成员(ISO/TC46/AG),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技术委员会的政策制定和决策工作。
近年来,在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方面取得了突破,由我国主持制定与修订的3项国际标准,ISO 17316《信息与文献 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已于2015年正式出版;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ISO 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修订版)也于2015年正式出版;ISO 5127《信息与文献 基础和术语》(修订版)将于2016年正式出版。
同时,我国承担了信息与文献 术语工作组维护机构工作,承担了ISO3166 世界各国名称代码系列国际标准的维护机构工作。
2015 年ISO/TC46第42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南非等国家的12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信息与文献标准化论坛,ISO/TC46主席、各分会主任委员都作了专题发言。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贡献,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5 标准的推广实施
标准的贯彻实施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标准只有通过贯彻实施,才能发挥作用。同时,任何标准也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也只有在实施中发现问题,不断加以完善,才能不断提高质量。信息与文献领域具有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其工作范畴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与文献部门。从应用范围视角看,它既包括图书馆、信息中心、出版业、档案馆、博物馆等专门机构,也包括现代社会的任何组织、机构、单位和个人(现代社会的任何组织、机构、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不同信息与文献打交道)。因此信息与文献领域的标准数量众多,涉及的学科范围广,门类复杂。信息与文献领域标准的推广实施因此而显得更为迫切。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信息文献领域标准多为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的特点,除配合有关政府部门积极宣传、推广标准外,如,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宣传文献信息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介绍标准化的情况等,还通过有关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采取报告会、讨论会、培训班等形式,宣贯国家标准的具体内容和使用方法。譬如与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情报学会、中国文献出版编译报道编委会等学术团体联合,举办《文献著录标准培训班》、《数据库建库标准培训班》、《信息交换用磁带格式及MARC培训班》、《期刊编辑标准培训班》等专门标准规范培训活动,效果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仅文献著录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就培训了近上万人次,改变了我国文献著录无标准可依、图书文献单位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为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图书馆联合编目、计算机联机编目以及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我国书目数据的国际交流以及共享国际书目信息和编目成果创造了条件。
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中,举办了包括科技计划管理人员、科技计划项目执行管理机构、以及科研人员参与的不同类型的不同标准的宣贯培训班,并深入全国20多个省市宣讲科技报告编写规则,开发了国家科技报告撰写模板,帮助广大科研人员掌握科技报告编写规范。为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6 总结
回顾过去,是为了未来。总结将给我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工作今后的发展以经验、智慧和启迪。
(1)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工作的开端。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0多年的耕耘,为我国文献信息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更为国家整体的标准化事业以及信息文献标准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
(2)经过近30多年的努力,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凭借着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的工作机制和标准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实现信息与文献工作统一、协调、共享的工作基础,将原本隶属于不同系统的图书、信息、档案、出版工作在标准化平台上统一,为实现我国信息与文献资源的共享发挥了重要作用。
(3)经过近30多年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通业务、懂标准、熟练运用外语的标准化业务人才。目前,有一大批专家学者从事信息与文献标准化工作,仅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各分技术委员会就有100多名专家参与工作。